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电子信息行业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道德文化素养、社会责任感、可持续发展及创新创业意识,掌握自然科学知识、电子信息工程基础理论及专业知识,熟练地掌握电子信息系统设计方法和开发技能,具备较强的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一定的工程项目管理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跟踪和学习本专业领域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能够在电子信息及相关领域从事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设计制造、系统集成、应用开发、工程实施、运营维护和技术管理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学生在毕业后经过5年左右的实际工作预期达到以下目标:
目标1: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行业使命感,在工程实践中坚守职业道德规范,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
目标2:能够在电子信息领域参与或领导项目、产品或服务的构思、设计、实现和运行,从事产品研究、应用开发、工程实施、市场推广、运行维护和技术管理等工作,胜任工程师岗位或履行相应职责。
目标3:在工程项目决策和管理过程中,具备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大局观,能综合考虑各种约束条件,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践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积极服务国家和社会。
目标4:具有健康的身心,能够适应跨学科工作环境,能与团队成员良好协作,与国内外同行进行技术交流,与社会公众有效沟通。
目标5:能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和技术要求,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得到所在单位或组织的认可,保持职场竞争力。
二、毕业要求
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根据学校人才培养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学生需达到以下毕业要求:
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基础知识用于解决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设计、实现和运行等复杂工程问题。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针对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研究、设计、开发、测试满足功能需求、性能指标的系统或功能单元,并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采用科学的方法对电子信息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建立系统模型、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平台、技术、资源、现代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资源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电子信息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电子信息工程项目实施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尊重多元观点并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9、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或负责人的角色。
10、沟通:针对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能够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电子信息工程项目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具有项目管理、有效沟通、领域整合及团队合作、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能力,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表1毕业要求支撑培养目标的实现矩阵
毕业要求 | 培养目标 | ||||
目标1 | 目标2 | 目标3 | 目标4 | 目标5 | |
要求1 | √ | √ | √ | √ | |
要求2 | √ | √ | √ | √ | |
要求3 | √ | √ | √ | √ | |
要求4 | √ | √ | √ | √ | |
要求5 | √ | √ | √ | √ | |
要求6 | √ | √ | √ | ||
要求7 | √ | √ | |||
要求8 | √ | √ | |||
要求9 | √ | ||||
要求10 | √ | ||||
要求11 | √ | √ | |||
要求12 | √ | √ | √ | √ |
注:该表为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的实现矩阵
三、专业方向:
嵌入式系统、集成电路设计
四、主干学科:
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五、核心课程:
C语言程序设计、电路分析、信号与系统、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Ⅰ)、电磁场与电磁波、高频电子线路及实验、信息论基础、现代通信原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数字信号处理及DSP应用、数据结构与算法等。
六、集中实践环节
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
七、基本学制:4年
八、毕业最低总学分:160学分
九、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位
十、课程学分结构一览表
课程模块 | 课程性质 | 学分 | 占总学分比例 | |
通识必修课程 | 必修 | 42 | 25.3% | |
通识选修课程 | 选修 | 8 | 5% | |
专业基础课程(含数学和自然科学类课程) | 必修 | 44.5 | 27.8% | |
专业主干课程 | 必修 | 49.5 | 30.9% | |
专业选修课程 | 选修 | 16 | 10% | |
课程分类统计 | 必修课程 | 136 | 85% | |
选修课程 | 24 | 15% | ||
理论教学 | 103.5 | 64.7% | ||
实践教学 | 56.5 | 35.3% | ||